《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 程 标 准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适用专业:一年级各专业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
(二)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1.“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模式引领教学,理论知识融入项目设计中,尽可能减少理论知识的单纯讲述;
2.原有课程内容重整组合,逻辑排列,服务专业,增加能力训练内容;
3.尽可能减少知识单向灌输,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4.突出职业道德素质等现代公民素养的培育,实现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新时期高职就业的需要;
5.校企结合,职业道德专业部分由各院系书记、辅导员联系关联企业,通识部分由社科部联系律师事务所,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
(三)课程任务
适应由中学(中职)向高职生活的转变,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实现“社会人”公民角色的转变,策划成功的人生方案。
二、课程目标
(一)职业知识
人生观、爱国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基本观点。
(二)职业技能
学生具备道德的是非判断和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自学发展能力。
(三)职业素质
与专业相结合,学生具备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团队合作、诚信友爱、开拓创新、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等职业精神,把握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了解我国劳动法规的基本要求。
三、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
(一)课程内容安排表
序号 |
工作任务 |
课程内容和要求 |
实践设计 |
学时 |
1 |
如何实现高职生活的转变(绪论) |
能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够尽快摆正对大学(高职)的期望 |
网文阅读 学长交流 |
6(含实践2学时) |
2 |
如何科学进行人生设计(第一、三章) |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领悟人生真谛,对大学生活及走向社会进行人生设计 |
社会调研 网文阅读 社团活动 |
6(含实践2学时) |
3 |
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第二章) |
能够正确区分理性与非理性爱国主义的行为; 能够把握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系;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网文阅读 参观活动 爱国电影 |
4(含实践2学时) |
4 |
如何理性认识爱情婚姻问题(家庭美德) |
能够正确认识爱情与人生; 能够正确认识婚姻与家庭美德 |
网文阅读 社会调研 |
4 |
5 |
如何培育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 |
能判断和分析一种行为是否符合职业道德规范; 能分析违背职业道德的危害性; 能正确把握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
企业文化调研 |
4 |
6 |
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公德) |
能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能够遵守社会公德 |
社会调研 网文阅读 |
4(含实践2学时) |
7 |
如何认识法治体系 (第六章) |
正确认识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树立对宪法的正确认识; 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 |
课堂讨论 |
6 |
8 |
如何树立法治观念(第七章) |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尊重法律权威 |
课堂讨论 |
6(含实践2学时) |
9 |
如何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第八章) |
能正确行使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自觉履行基本义务; 了解法律救济的基本途径 |
网文阅读 课堂讨论 |
6(含实践2学时) |
10 |
如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结束语) |
掌握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社会变革中加强个人修养 |
社会调研 网文阅读 |
2 |
备注 |
演讲比赛 |
能够关心社会,关心民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所反映的问题 |
社会调研 演讲比赛 |
6(社会实践,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
任务4、5、6来自教材第四、五章。
(二)课程内容标准与要求
本课程遵循行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导向教学,以任务为驱动,总共安排5大项目,项目下共分10个任务(专题),共50个学时,其中安排课堂外社会实践16学时,行动引领理论,理论融入行动之中。
项目 |
任 务 (专题) |
学习目标 |
理论支撑 |
实现步骤 |
知识拓展 |
人生教育 |
如何实现高职生活的转变 |
能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能够尽快摆正对大学(高职)的期望;培理解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
大学生活特点;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分组讨论 网文阅读 学长交流 案例点评 社会实践 |
联合国、美国有关大学生成才的先进理念 |
如何科学进行人生设计 |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对大学生活及走向社会进行成功人生设计 |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人生价值的标准与实现条件;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
名篇阅读 课堂交流 案例点评社会调研 |
大学生成功人生设计 |
爱国教育 |
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
能够正确区分理性与非理性爱国主义的行为; 能够把握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做一名坚定的爱国者 |
爱国主义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做忠诚的爱国者 |
分组讨论 案例点评 爱国歌曲 社会调研 |
反对极端民族主义,提倡理性爱国 |
道德教育 |
如何理性认识爱情婚姻问题 |
能够正确认识爱情与人生; 能够正确认识婚姻与家庭美德 |
爱情与人生; 婚姻与家庭; 婚姻家庭法 |
分组讨论 角色扮演 案例点评 社会调研 |
当代青年恋爱婚姻新现象分析 |
如何培育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
能判断和分析一种行为是否符合职业道德规范; 能分析违背职业道德的危害性; 能正确把握自己的行为,自觉遵职业道德 |
职业道德基本要求; 职业活动中的法律要求 |
分组讨论 案例点评 |
劳动合同法 |
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能够遵守社会公德 |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
代表发言 分组讨论 社会调研 角色扮演 案例点评 |
社会转型期中国公德意识的培育 |
法治教育 |
如何认识法治体系 |
正确认识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树立对宪法的正确认识; 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 |
法律的本质与特征,宪法的原则与制度,法制体系的基本内容 |
分组讨论 角色扮演 案例点评 |
中国宪法 |
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尊重法律权威 |
法治思维的含义、特征与基本内容,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
分组讨论 案例点评 |
世界法制史经典案例 |
如何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
能正确行使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自觉履行基本义务; 了解法律救济的基本途径 |
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宪法中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法律的救济方式 |
分组讨论 案例点评 |
民诉、刑诉、行政诉讼法 |
结束语 |
如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
掌握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社会变革中加强个人修养 |
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 |
分组讨论 案例点评 |
现代公民的内涵 |
|
寒假社会实践交流 |
能够关心社会,关心民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所反映的问题 |
上述理论 |
社会调研 演讲比赛 |
|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课程组织形式
“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模式引领教学,理论知识融入行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之中,尽可能减少理论知识的单纯讲述和单向灌输,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突出职业道德素质等现代公民素养的培育,实现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新时期高职就业的需要。
2.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法庭、角色扮演、即兴演讲、社会调研等。
(二)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2.参考资料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训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法治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5》,中宣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
(4)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三)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
(1)对教师的评价:包括学生评教、同行评教。
(2)对学生的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2.学生考核要求具体说明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
平时总评*60+期末成绩*40%=学期总评
两种考核方案,根据情况选择其一:
(1)书面试卷考试
题型: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题目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与当前社会热点;重在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分:不要求统一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思维创新。除原则性问题外,回答内容可以与书本上或老师授课内容不一致,符合题目要求,能自圆其说即可。
(2)无纸化上机考试
题型: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主要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翻译及名词解释。
考核要求: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分析与运用能力。
备注:为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每学期举办演讲竞赛或其他与课程有关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对其中表现优异者给予期末成绩免试。
课程考核说明
(1)根据学校要求,学生旷课超过总学时三分之一的,取消期末考试资格。
(2)过程性考核中,记分册上须有三列平时成绩,平时1为笔记成绩,占平时总评成绩三分之一;平时2与平时3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情况选择评分选项,各占平时总评成绩的三分之一(具体见“考核方案”)。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1.实践基地
本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部分。
校内实践基地:学生校园活动的各种场所和各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要求学生务必参加学生社团,在社会活动中锻炼自己;与各院系相联系,共同开发其专业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天津各种纪念馆(如周邓纪念馆、天津市烈士陵园、平津战役纪念馆等)、各种历史古迹、滨海新区、新农村示范区、各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2.网络资源:本课程兄弟院校国家精品课网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新华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网等。
3.音像图书资源:社科部资料室和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各种音像图书资料及电子资源。
4.教育技术资源:学校配置多媒体教室。
五、说明
1.本课程标准由天津职业大学社科部德育教研室与天津市国鹏律师事务所等合作开发。
2.执笔:魏学春
3.审核:何洁
4.修订时间:2015年9月1日